澎湖,偏鄉義診,陳湧仁醫師

澎湖義診記實|第三天:走進人與土地之間的溫度

文章目錄

文/陳湧仁 醫師

在醫療現場,常有人問:「偏鄉義診,能帶來什麼真正的幫助?」

這個問題,隨著每一次走入社區、踏上鄉野,我的答案也變得越來越清晰。
澎湖義診的第三天,我與學生們踏上了一趟別開生面的醫學旅程——居家訪視。我們不只是在活動中心設站、為居民量血壓、講衛教,更是一步步走入村落巷弄,敲開一戶戶的家門,聽見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生故事。

偏鄉醫療,不只是技術的輸出,更是情感的交流

當日,有學生輕聲問我:「老師,我們帶來的醫療資源說實話也不比醫院先進,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?」這是一個真實而誠懇的提問。醫療的本質,在於「照顧」,而照顧本身,不只仰賴技術,更依賴人性與溫度。

我們走訪的一位長者,阿嬤坐在自家門前,熟練地挑選剛收成的花生。她的雙手刻畫著歲月的痕跡,眼神卻依然堅毅。學生們蹲在她身旁,她聊起老伴去年離世後的生活。「沒什麼啦,就掉了兩滴眼淚,現在眼睛也不好了,哭也看不清,但還是得過下去嘛。」說著輕鬆,但我們都聽見了她話語背後那股孤單與堅強。

這樣的對話,看似平凡,卻遠比課堂上的任何知識都更具衝擊力。醫學教育的深度,往往藏在這些最不起眼的生活角落。

撐著傘,也要走到人們身邊

烈日下,有學生撐傘陪伴騎機車的長者閒聊,有人蹲坐在屋簷下細細聆聽,有人則在活動中心持續為長輩們服務著。雖然汗水浸濕衣衫,卻沒有人抱怨;相反地,每一位學生的眼中,都閃著充滿使命感的光。

我們不是來展現「我們有多厲害」,而是來讓社區感受到:「我們願意走過來。」

這是一種存在的力量,一種讓偏鄉居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的力量。

醫療,是走進生活的陪伴

偏鄉,不是一個名詞,也不只是一個地理位置。它是一個個有人住、有故事、有需要的地方。我們進入的不只是住家,而是一段段人生——孤獨、堅韌、微小卻真實地發生著。

謝謝澎湖,讓我們有機會用「行動」而不是「宣言」,重新提醒自己:醫療不只是治病,更是與人同行。

這趟義診,學生們或許學到的不只是如何量血壓、如何衛教,而是在炎熱的風裡、在簡樸的房前屋後,感受到一種更深層的醫療初衷——「願意在場」,就是一種醫療。

「偏鄉醫療的價值,不是拯救什麼,而是陪伴什麼。」

— 陳湧仁 醫師

相關文章推薦

返回頂端